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也确定,榆林将推动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在时间进度、空间分布、投入产出上协调共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将“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保护示范区”及“久久为功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作为生态建设的目标。那么,怎样将优良生态作为加速转型的“绿色引擎”,如何进一步描绘美丽榆林新画卷?参加市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热议和积极献策。
大力推进生态林业建设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大力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多植树,多增绿。”市人大代表、榆阳区林业工作站站长王怀彪说。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王怀彪结合榆阳区这些年的林业建设和生态发展作了详细介绍。该区作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林业工作代表着全市林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并承担着保障市区生态环境安全、提供生态文化产品、引领生态文明风尚等重要职责。建国初至八十年代,榆阳区森林仅残存1.9万亩以沙柳、臭柏为主的天然林,人工林发展更是几乎为零,整体上呈现出“沙进人退”的局面。随后,该区通过“三北”防护林建设和一、二期承包治沙工程等重大工程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科学治理,截至2000年,全区造林保存面积451.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42.7%,开始转变为“人进沙退”的良好局面。二十一世纪以来,结合国家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及近年来全市开展的“三年植绿”和五年生态大提升,全区林木保存面积达到480.2万亩,生态环境状况又呈现出全面提升和提质增效的喜人景象。
随着生态林业建设的不断加强,榆阳区取得了一系列良好成效。在生态效益上,流沙得到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气候明显好转,降雨量持续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以大扁杏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年收益2000万元以上,苗木、花卉、灌木饲草加工等新型林业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此外,以“春赏花、夏品果、秋观叶”为主的杏树生态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也已成为榆阳区生态文化旅游的一大品牌。
构建集约化清洁化城市交通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近年来机动车保有量逐年上升,汽车尾气的排放已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因此,保障城区空气质量从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开始引起人们关注。
市政协常委、市环保局副局长侯小萍建议,我市应坚持治理大气污染与治理交通拥堵相结合,以交通需求控制为切入点,加强统筹,综合施策,鼓励使用清洁能源车辆,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智能化公共交通,最大限度降低私家车使用频率。加大城区非机动车道路建设,优先建设“慢行交通系统”,为市民绿色出行创造条件。加强机动车总量调控,推动机动车结构优化调整,构建以集约化出行和清洁化车辆为特点的城市交通体系,从而促进全市城区空气质量改善。
凝心聚力携手共建美丽榆林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多人来参与、去推动。”市人大代表、市环境监察支队支队长王国强说。就工作职责而言,该支队今后将以环保督察整改为导向,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排污者责任,严格环境监管,严防环境风险,全力推动美丽榆林建设向纵深发展。
市政协委员、市污染减排办公室主任冯学付也呼吁,全市人民携手共建美丽榆林。就政府而言,行动要体现在执政理念的转变上,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以严格的法度和规矩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对企业来说,行动要体现在社会责任的担当上,大力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高效利用和污染“零排放”上做文章。而普通民众,可以体现在生活方式转变上,如多践行“少开一天车”、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等。只要大家携手行动,美丽榆林指日可待。
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榆林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着力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加快实现绿色发展。